聚合物有序结构材料研究团队成立于2019年,团队创始人为朱锦涛教授。团队成立以来,先后吸引了具有沙特、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知名高校留学背景的7名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加盟。目前,支部人数45人,教职工党员7人,学生党员39人。支部是学院第一个以“师生共建”形式建立的纵向党支部,旨在发扬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协同合作精神,探索新型支部的运行模式,更好地发挥支部的基层堡垒作用。支部设委员会,现有教师书记、学生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纪检委员各1人。同时,设立人数各为12人的四个党小组,便于日常学习按小组模式管理。支部内成员均来自同一个课题组,为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消除了沟通壁垒。在“师生共建”新型支部模式的工作开展中,支部内88%的教师党员是80后青年海归,支部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活力,注重科研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引领,着力推进建立“师生共同体”,利用团队优势构建合理的协同育人模式。支部通过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形式,系统、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集中学习交流,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定期开展学术诚信和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和研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站位;组织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化、实化师德规定,用于规范教师日常言行,使师德师风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鼓励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定期开展课堂思政研讨,交流经验,不断提高立德树人能力。为紧密联系支部内党员和群众,支部积极响应学院号召,组建了以德育导师为核心的群组,方便为大家在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困惑答疑解惑。支部积极响应学校党委要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每月定期开展支部组织生活,丰富学习形式,结合每月热点时事,提升组织生活学习的生动性和时效性。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2022年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5次。
支部成立之后,始终围绕“党建促育人、党建促科研、党建促学术”三个方面的进行建设,充分发挥“支部建立在课题组上”的优势。支部积极开展化学化工科普教育,鼓励国家级人才、研究生骨干带头走进中小学课堂。发起并开展党建+学术科研启航系列讲座,引领新入学研究生早日进入科研状态,快速融入到团队中。在支部的引领下,团队紧扣时代脉搏,瞄准国家亟需,始终聚焦“四个面向”;敢于啃“硬骨头”,勇于创新,致力于挑战科研的“卡脖子”问题。致力于挑战解决存储器研究领域“卡脖子”难题。发展了大面积非紧密堆积高分子修饰的金纳米粒子超晶格单层膜的高效制备技术,提升纳米浮栅存储器的电荷存储容量、可靠性及稳定性。团队负责人朱锦涛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有序结构聚合纳米浮栅存储器材料构建与器件性能优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将在新型存储器材料领域继续深耕,为解决“卡脖子”科技难题贡献力量。面对新冠疫情,团队开发抗菌防雾剂,应用于武汉协和医院隔离病房,解决救护过程中护目镜结雾带来的视线不清问题,为医护工作者保驾护航。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团队内形成争先创优、相互帮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团队师生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取得多项重要成绩:朱锦涛教授获2022年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张连斌教授2020年获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青年创新奖;2022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指导的学生中,1人获“国家优青”,1人获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4人获湖北省楚天学子称号,2人获湖北省优博论文,1人获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9人次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 “众创杯” “中美青年创客”等创新创业大赛上获特等奖、金奖等。15人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获“优秀报告奖” “优秀墙报奖”等,3人获“十佳研究生”等校级奖励,7人次获国家奖学金。毕业学生中,已有17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1人在中科院研究所、高校成长为研究员、教授(副教授)。支部涌现党员先锋3名、校优秀共产党员1名、党支部书记标兵1名、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社会积极分子、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等。正是这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党员,组成了支部的新兴力量;在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2022年连续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样板党支部”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