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推动“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作者: 时间:2009-02-11 点击量: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必须在发展模式上解放思想?

      近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从经济与社会关系来看,走了一条重经济建设、轻与民生有关的公共服务投入的发展道路;从产业结构上看,走了一条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高消耗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重工业高速发展,轻加工特别是第三产业滞后的发展道路;从结构转型看,走了一条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发展道路;从对外经济关系上讲,走了一条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包括便宜土地,及资源生态环境高消耗、技术和品牌创新不足的道路;从企业结构看,走了一条大企业、大资本和大项目为主,依靠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从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看,长时间以来走了主要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考虑人口众多和人均资源水平较低的国情,资源够用吗?生态环境能承受得了吗?农民向哪里转移?收入差距拉大能控制得住吗?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向科学发展校正,并选择适应科学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的体制和模式。

      2.当前的社会发展机制和体制给我国带来了哪些突出问题?

      我国已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具体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限制了人民群众创业和就业的自由和权力,使社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原因,整个社会没有形成调动和扩大人民群众创业动力、创造能力和就业机会的有效机制。二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技术人员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约束了整个社会创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人力资本,中央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但是,不少产业还在传统技术、无自主和知名品牌、低附加价值的轨道上运营和发展;口号、宣传和动员较多,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的力度和成效不大。三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力,使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资源的优化分配,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方面都受到影响,甚至在一些方面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四是垄断致使经济发展的成本加大、资源浪费、效率下降、创业就业困难、收入不公、社会矛盾加剧等。

      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调动人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思维实际上在起着主导作用,结果是,政府推进发展的模式越来越强化,试图包揽一切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甚至在思维定式上连几亿农民转移和几亿新增就业这样的大事,也有政府包下来的意图。于是城乡居民自我就业的领域越来越狭窄,“创业增加企业,增加企业来增加就业,创业和创新来增加中等收入者,减少失业来增加居民收入和减少贫困”这样的能解决就业、控制收入差距拉大、改善投资与消费比例的路却越走越窄。因此,我们要牢牢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念,在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发挥人民群众中巨大的创业和创新动力,改革和形成适应的体制,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来自人民群众中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动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的。

      4.如何解决在地方发展中为政者把政绩做给上面看的这种发展观? 

      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形成机制,促使地方干部为上级发展,转变为科学和为民发展。在考核地区和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方面,要从看大楼多少、看马路多宽、看广场多大和多少、看亮化绿化硬化净化程度,看在建和完成的工程多少等表面现象,转到看量化指标体系的考核结果,看公共服务如何,看借债多少,看民意如何。应当形成这样的考核指标体系:1、就业关系城乡居民的民生,改革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由中立调查机构调查社会实际失业率,作为地区首要的政绩考核指标,并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权重;2、将地区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其他公共服务按顺序列入考核指标系列,并加大其考核权重;3、经济发展作为考核指标,调低其权重,并且取消财政收入增速等有可能损害居民和企业利益的指标。要使上级评价下级政绩,使组织部门在考核、监督和任用领导干部时,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5、什么样的机制有利于规范和调节地方领导的行为转向科学发展?

      实际上,由上级考核下级地区领导干部,往住处于信息不对称、甚至伪信息较多的状态,而且再好的指标体系,总是有地区间差别大、信息获得和评价体系运作成本较高等问题。而且,与民直接面对,并直接提供服务的责任者是乡镇领导和市县级领导,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改革体制,乡镇管理采取政府派出和自治相结合的模式,乡镇主要领导由党员和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市县级领导,加大城乡居民的横向评价、监督和选择的力度,由组织部门考察、评价、推荐和党员、公民公推、选举相结合产生,从体制上形成地方党政领导为民负责和为民服务的机制。党员和公民普遍的评价、监督和选举,实际上是信息较为对称、评价较为准确和成本较为低廉的机制,最有利于规范和调节县乡领导的行为转向科学发展和为民服务。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会给我国带来怎样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道路和体制机制的新选择,在此指导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可以再保持十五到二十年时间的又好又快发展期。在经济发展方面:一是由于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放宽创业的准入限制,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将会在就业压力和创业动力的推动下,雨后春笋一样地发展起来,将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强劲地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在户籍、城乡社保等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将使劳动力资源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合理地配置,这种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城市化的建设等,也将强劲地推进经济增长;三是大量的技术创新、新技术产业化和品牌创新,将会使国民经济增长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四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和大量积累,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长期存在,消费市场的规模效应等,也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素。因此,我国经济在未来15至20年中,还将以9%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在2030年时,我们将基本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即第一次工业化过程,初步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以上问题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周天勇作答)

      7.今天我们所讲的“统筹兼顾”与50年前的有何不同?

      把“统筹兼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集中反映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统筹兼顾”方法论的自觉,也使“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更加凸显。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在一般方法论意义上论述“统筹兼顾”的是毛泽东,他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统筹兼顾”有集中的论述。但是毛泽东讲的主要是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科学发展观讲的“统筹兼顾”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同样是讲“统筹兼顾”,现在和上世纪50年代已有很大不同。“统筹兼顾”的内涵、范围和视野大大拓展了,“统筹兼顾”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大大升华了,表明我们党对“统筹兼顾”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对“统筹兼顾”方法具体来说,理论的运用与把握达到了新高度。

      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并越来越受到诸如失业、三农、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的困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与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本质观点,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我们把握战略机遇期,度过“矛盾凸显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是要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明确发展思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三十年,我们的发展是“快”的,现在要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好”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社会公平型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环境保护型的发展,民生改善型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9.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什么要重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把公平正义作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就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解决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的不协调。凭心而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十年。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一些批评、抱怨和不满,有的还相当强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不协调。一些人享受改革成果太多,一些人承受改革代价太多。为了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当前尤为重要和紧迫。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不公平,今天则重点是克服贫富差距拉大和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不公平。一些媒体所说的“仇富”只是表象,实质是“仇不公”,即对收入分配不公的抱怨和不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利益协调,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0.如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关切的利益协调机制?

      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既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寻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结合点,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始终关系党执政兴国的大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公众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要为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便捷的方式和畅通的渠道。在改革的攻坚期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说到底是提高利益协调,建立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照顾各方面群众关切的机制和平台的能力。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以上问题由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建宁作答)

    来源:《北京日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南三楼410室

    电话:027-87542301,87542203     传真:027-87542301

    Email:zzb@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