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中,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牢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初心,落实党管人才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选才、育才、惜才、爱才”四方面工作入手,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为目标,实施“智控英才”强师计划,创建“选得准、育得成、用得好、留得住”特色鲜明的人才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党建引领,做好人才规划工作
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和“人才强校”的总要求的指引下,学院党委立足学院实际,对标兄弟高校,统领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制定人才战略目标。
坚持充分调研,布局人才发展方向。学院党委组织班子成员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对标国内外高校,全面对比梳理各自的研究特色和人才现状,凝练学院的主攻方向为计算智能与算法、智能感知与认知、智能控制与决策,围绕国家需求和学院学术特色在相应方向布局人才发展点。
坚持多元发展,拓展人才发展路径。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智控卓越”科学研究的目标,坚持“破五唯”的教师评价要求,以人才特色鲜明为基调,制定国家重大需求、国家战略任务和学术贡献为牵引的不同发展路径,匹配不同的资源促进人才发展。例如,张海涛按照国家重大需求、无人艇大项目团队的发展方式成长为杰青,白翔按照学术卓越和人才培养贡献的发展方式成长为杰青,颜露新按照服务国家战略任务的发展方式成长为国防卓青。
坚持人才标准,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在全院营造“人人皆可为人才”的氛围,以人才标准制定自身发展目标,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扩大国家人才候选基数,科学制定学院人才发展数量目标。
二、坚持德才兼备,做好人才选育工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求学院党委要有广阔的人才工作视野,坚持德才兼备,引育结合,促进人才的成长。
厚植育人环境,用心优选人才苗子。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人才工作小组、学术委员会甄选有潜力重点发展对象,根据其个人特点制定发展方案。严格青年教师年终述职,考察其发展潜力,动态调整学院人才重点培养梯队。选聘德才兼备的教授,担任青年人才成长导师,为人才成长保驾护航。
以才引才,真情实境吸引人才。以北美、亚太、欧洲等区域为基础,成立海外招才小组,积极拓展海外招聘专场活动,在全球挖掘一流人才。坚持学院文化和人才质量相统一原则,敢于同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技。优化学院结构,对符合学院引进标准的候选人,形成学院-团队-人才跟踪动员机制,多维度吸引人才。
推行青智漾工程,全面扶助青年发展。按照政治挂帅、教学优良、科研突出的要求对青年教师开展培训帮扶。成立青年教师教学助力团、青年教师科研助力团、青年教师研究生培养助力团、青年教师影响力助力团、青年教师综合后援团等,全面发展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优化工作机制,搭建人才成才舞台
学院党委贯彻以博大胸怀接纳天下英才的原则,从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出发,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激励机制与环境。
牵头重点任务,给人才压担子。年度发展任务由人才牵头组织攻坚克难,发挥人才在事业发展的火车头作用。杰青张海涛成功申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杰青白翔成功完成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组建,青年人才伍冬睿主攻学院国际组织服务、入选IEEE Fellow,青年人才夏天组织获批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
重业绩实效,按贡献给奖励。制定关键的高质量贡献奖励计划,学院年终总结高规格奖励人才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的贡献。落实科研奖励、重大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等招生指标奖励政策和奖金奖励。因实现学生创新创业中“互联网+”金奖的突破,奖励白翔团队二十万元奖金。
宣传先锋模范,营造良好风尚。以“AIA·卓越育人”为品牌,加大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国防卓青颜露新入选校师德先进个人,青年人才伍冬睿发挥党建“双带头人”作用、入选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和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
四、夯实组织保障,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学院党委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将党建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在基层党务中做好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凝聚发展强大动力。
搭建一流平台,提供施展空间。人才快速成长对一流学科科研平台有着迫切的需求,学院抓住一切机会建设本领域的高能级科研平台。2022年,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升格重组,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牵头新建4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保障资源配置,提供发展机会。青年人才进校以省部一等奖为标准,制定个人5年发展规划,优势团队以国家奖为标准,以奖种划分赛道,制定团队10年发展规划。以规划配资源,在科研资金、招生指标和团队建设方面给与支持,保障人才的发展动力。
营造温暖环境,提供人文关怀。建立关怀人才服务快速反应队伍与机制,形成院领导联系人才工作机制。倾情付出关心人才,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才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工作指南、加强生活关怀、协调部门关心,使人才真正感受到学校温暖,对学院付出真感情。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学院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取得显著成效。4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2名教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1名教师入选IEEE Fellow,1名教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名教师分别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和楚天学子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