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教师党员+4个新生”的组合配置会产生怎样的携同成长力量?管理学院220办公室已悄悄发生变化,这里不再仅是学生事务办公区,而成长为专为学院学子打造的“携同成长空间”。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已成为学院教师深见远虑的思考。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专业指导等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已成为常态,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成为一位位教师党员走进“携同成长空间”的动力与责任。自“1+4畅语人生”谈心活动启动至今,管理学院已有21位教师党员(副院长1人、教授11人、副教授8人)、80余名大一新生参与其中。
理想信念教育: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
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教授马辉民将“吃亏是福”四个字送给学生,他教育学生从大学起就应该强化主动奉献的大局意识,为同学着想、为组织着想,搞好团结。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系副教授谭志加为学生介绍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阐述“四个正确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学生王若昕坦言,在交流中她感受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更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学生钟佳淋从老师接地气的谈话中明白了与同学相处需包容理解、克服狭隘、主动付出。
职业启蒙教育: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勇担历史使命
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系教授徐贤浩综合分析了专业就业去向的利弊,认为在一片大好的国内形势下出国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武汉开发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也给毕业生就业提供契机。会计系副教授杨清香针对学生日后面临的就业困惑开展引导。她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会计系副教授占美松通过介绍学院教育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能力自信以及就业自信,动员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
学生许立在谈话中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孕育着蓬勃发展势头,立志将勤奋学习以增长本领,报效祖国。学生王婷婷感叹大学应该是人才的摇篮,而享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我们应仰望星空、力争上游。
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品质内涵
管理学院副院长龙立荣教授提倡广泛涉猎,建议学生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中汲取营养,从而培养全球视野,做特色鲜明的商学院学生。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系教授崔南方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向学生推荐了《国富论》、《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等书籍,号召同学们利用琐碎时间阅读,增强人文素养。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教授蔡淑琴从实践能力的角度,向学生传达了联系社会基层,培养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学生望家晴一直困惑于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花费了大量精力但成效甚微,经过与老师交流,她豁然开朗:学习不是苦行僧式地灌输,知识是相互连通的整体。学生傅桐作为学院主持人队的成员,深有感触人文修养对自身言行举止、领袖气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身心健康教育:营造安定团结、风清气正的模范之地
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系教授马士华就学生性格腼腆自卑这一问题,建议他们多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学生活动,在不同层面锻炼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处事能力。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志纯从自身求学经历出发,告诫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着重于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练就过硬的身心素质,锻造不怕吃苦的顽强品格。
学生易亚伟内心受到鼓舞,下定决心要突破内在局限,融入班级、社团,从团队合作中深化归属感。学生王嘉琪被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严于律己的精神所震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自我塑造到集体提升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学业导航教育:勤奋学习助力青春飞扬,增长本领积蓄青春能量
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教授胡斌鼓励学生整合课下资源,积极利用第二课堂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如申报大创项目、加入导师科研团队或参加各类学科、创业大赛,不断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系副教授熊慧告诫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贵以恒有赖于日常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财务金融系老师滕敏从金融学习建立知识体系并尝试金融工具灵活运用的角度,向学生重点强调了数理基础、财务管理、金融投资的现实意义。
学生罗杉在老师的建议中逐渐明确了自己专业学习的重点,既要在通识教育中把握商科特色,又要在专业教育中钻研创新。学生田旋认为习惯与毅力是成功的因素之二。大学时间短暂,左边是责任,右边是未来,而中间就是将责任担当未来的青年大学生。
据悉,“1+4畅语人生”谈心活动为管理学院“携同成长”计划的一部分。“携同成长”计划是学院党委为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31号文件精神而启动的一项工作,旨在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全院师生积极响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教育目标,争做“四有”好老师、“六有”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