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哲学学院党员大轮训第二场专题报告会在博闻厅(东五楼429B)成功举行。本场报告会邀请我校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曹志刚主讲,主题为“社会调查、大数据与基层治理”。报告会由哲学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书记程聪瑞同志主持,博士生党支部与硕二支部全体党员,以及党政办公室主任参加此次报告会。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率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学习。
首先,曹志刚教授从总体上介绍了经验研究的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调查、现代社会调查与大数据。曹教授指出,传统社会调查是对单变量的基本描述性使用;现代社会调查是对数据内部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统计检验;大数据是对数据变量与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挖掘。
接着,曹教授详细介绍了经验研究的三个阶段。
关于经验研究的萌芽阶段,他通过系统梳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早期中国(社会)学者的调查研究和早期国外具有知名影响力的调查研究指出,传统调查研究有别于思辨,重视现实经验,主要采用非规范化、非科学化的调查方式。
关于经验研究的科学化阶段,他通过介绍早期经验研究的突出问题,强调经验研究转向科学化的必要性。他指出,科学化阶段主要采用普查、抽样调查方式,其具有专门性的数据需求、专门化的抽样方式和专门化的数据来源,该阶段的特征主要是对统计值的综合运用、抽样方式的科学化和统计推论的演化。
关于大数据时代的经验研究,他先是通过案例对比说明抽样调查的数据主动生成、数据数量有限、数据经过加工,而大数据的数据自然生成、数据数量无限、数据相对天然。接着,他分析了大数据在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内在限制与外在限制。其中,大数据的内在限制包括数据归集的部门障碍,数据归集的权责不清,数据归集的格式混乱,数据归集的信度、效度缺失。大数据的外在限制包括数据使用的历史堰塞湖,数据使用的人员专业性不足,数据使用的政府动力不足,数据使用的匹配资源不足。
曹教授报告信息量大,逻辑性强,讲授清晰,深入浅出,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曹教授的专题报告,不仅使我们对调查研究有了更为精准的了解,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我们哲学学习、研究者准确认知社会现实、深入思考重大问题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